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以房养老靠不靠谱?9月16日,记者对部分兰州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近两成受访者认为以房养老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顺应未来养老发展的大趋势。但大部分受访者对以房养老持否定态度,认为按照当下全省或兰州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及社会保障等综合情况看,以房养老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困难的养老模式。
“倒按揭”遭遇现实尴尬
“以房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险业务,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老人将产权房抵押出去,在继续享有住房使用权的情况下,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再将住房出售或出租,或者由老人的继承人将房屋卖出变现后偿还期间的养老金贷款。由此,老年人既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又能将房产提前变现用于养老。其操作形式类似于把“住房抵押贷款”反过来做,因此又称“倒按揭”。但这种“倒按揭”的提法刚一出现,就遭遇到了质疑。
“以房养老的前提是什么?要有房子,还要有独立的房产使用和处置权限。在这个前提下去考虑,有多少老年人具备以房养老这个资格?”9月16日上午,正在雁滩公园晨练的黄裕民老人这样说。今年63岁的黄裕民是供销系统的退休职工,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金对于不抽烟少应酬的老黄来说“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对于以房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黄裕民有着自己的认识。“我的理解就是老年人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银行,然后每个月从银行领取一些养老费,等我过世后房子就交给抵押方处置。我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给儿女什么也没留下?仅从这点上看就很难接受。”黄裕民认为以房养老“漠视亲情,很不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孝道、传承文化,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失败了。”
记者调查中,和黄裕民老人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少。在铁路系统工作的刘超告诉记者,自己一家4口人只有一套80平米的房子,房子的按揭款是他和儿子共同分担的,虽然他是产权所有者,但很明显房子是作为共同财产或者说是遗产留给孩子的。“这几年随着商品房价格的持续高涨,很多家庭购买房子后实际上进行的是一场接力赛,对于房产的处置涉及到很多法律上的问题。”“不管怎么说,绝不会为了自己的晚年幸福让孩子无家可归!”
多元化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记者从甘肃省老龄委了解到,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常住人口2557万,60岁以上老人315万,65岁以上老人210万,分别占总人口的12.32%和8.23%。据测算,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65万。兰州市总人口为321.5万人,其中老年人有52.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44%,增长速度达到4%,其中空巢老人有11.2万人。
记者了解到,对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兰州市而言,目前的养老模式主体是家庭养老。甘肃省人社厅有关研究者告诉记者,“伴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在家庭中主导地位的逐渐丧失、年轻一代养老观念的逐渐淡漠,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一种依靠老年人、家庭和社区等多种力量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
城关区九州中路社区主任杨小建认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模式都很符合传统的孝道文化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国人,更钟情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全托式养老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改善“亲情养老”环境,仍需置于政策鼓励的首要位置。“不管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无虑、健康的晚年生活。”杨小建说。
相关部门尚在等待和观望
据了解,目前我省相关部门对于“以房养老”尚处于等待和观望状态。甘肃省老龄委老年人权益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房养老”是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几年虽然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进行过探索和试点,但目前看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与民间对以房养老的热烈程度相比,银行方面对此却略显冷淡。某国有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房养老”如果真要实施,也面临着很多技术层面和细节上的问题,其中确权、监管以及承担风险的工作都很重。这位负责人认为,“从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来看,条件也并不具备,现在国有银行也都处在观望的态度。”